家乡风味

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特产_汕头土特产

▲全县城镇到处都有小食店可品尝家乡风味

澄海的城镇集市到处有小食摊,名目繁多,独具风味。

卤鹅汕头特产,肉美味香,尤以苏南松发号较为著名。当地还有猪头粽和传统产品豆薄酥、麻薄酥、朥饼,豆、麻薄酥色泽明快,质地脆薄,入口清爽,甜中存香;朥饼香甜可口,肥而不腻。粽球有甜、咸罩烹和双烹之分,皆香、甜、细、滑。隆都传统产品糯米钱,在城水晶饱、宵米,皆以柔软香甜著称。外砂、苏南牛肉丸、鱼丸也以香脆闻名。此外,也备受欢迎的还有品种多样的甜汤。

汕头土特产_汕头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

▲卤鹅肉

汕头特产_汕头土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

▲粽子

汕头特产_汕头土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

▲莲阳松发卤鹅店

汕头特产_汕头土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

▲猪头粽

家在凤山

汕头土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特产

▲凤城贸易中心大楼

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特产_汕头土特产

▲凤城贸易中心二楼商场

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土特产_汕头特产

▲澄海环北新村

汕头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土特产

▲澄海公园菊花展览

汕头特产_汕头土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

▲花好人欢(菊花展览一角)

澄海史话

❖建制的历史沿革

汕头土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特产

▲澄城鸟瞰图

澄海地处南海之滨,位于韩江下游的潮汕平原,莲峰在其北汕头特产,蓬河在其南。山川孕秀,四季如春,气候宜人,民物滋丰,交通方便,商旅辐辏,百业兴盛,文化繁荣,是祖国东南沿海一个人口稠密县份。也是潮汕重点侨乡。

远在隋唐年代,澄海还是一个“海气昏昏水拍天”的海湾,韩愈潮州谢表云:“州南近界涨海连天”。经漫长岁月,韩江泥沙下溢,才逐渐浮聚为陆地。至宋、元、明初年间,这里已分别归属海、揭、饶三邑的海隅边陲辖地。明代中期,因滨海不靖,于明嘉靖四十二年(公元一五六三年),割海阳县(今潮安)之上外莆、中外莆、下外莆三都,揭阳县之鮀江、鳄浦、蓬州三都,饶平县之苏湾一都置县,共七都八十三国(乡),广袤五十余里。以宋代潮州禁兵四营的总称“澄海”命名。取“澄清海氛”(或“海宇澄清”)之意,定名澄海县。邑治凤城,隶属潮州府。

公元一六六二年(清康熙元年),清政府在东南沿海施行靖边海禁政策,强迫沿海人民内徙五十里。制造无人地区,称为“迁界”(俗称“斥地”),并下令筑沟为界,封越界者,一律格杀不赦。澄海县境皆列入迁界范围。康熙三年迁去上、中、下外莆三都和蓬州、鳄浦、鮀江都。康熙五年再迁去苏湾都,澄海县因迁界而撤裁。邑人佘元晖曾赋有“万灶烟深余废井,千山月冷照孤松。哀鸿满地归何日,只索吞声说旧踪”诗句,记述了迁界事件中人民离乡背井之悲惨情景。至一六六八年(康熙七年),广东巡抚王来任,两广总督周有德巡视海界后,即“绘图上疏,请展复”。至此,被撤数年的澄海县才恢复建制。

复县后,疆界一直没变。至第二次鸦片战争,一八六一年辟澄海县属鮀浦司之沙汕头为通商口岸,将沙汕头易称汕头埠。一九二一年正式称汕头市,归广东省直辖。

一九四九年建国后,增割饶平县的隆都区(包括现在隆都、十五乡二区)为澄海县属。同时,将隆都的后洋堤村割归潮安县,将潮安的溢洋和大东山二村割入澄海。一九五零年割出金砂、岐山、大窖为汕头市郊。一九五二年,割南澳县为澄海的特区(一九五三年五月,南澳县恢复建制)。一九五八年,割鮀浦、鸥汀、官埭、岐山并入市郊。一九五九年一月,澄海县并入市郊。同年十一月,又恢复澄海县建制,另割外砂(包括新溪)归属汕头市郊。一九六一年,外砂、新溪复归澄海。一九六五年六月,鮀浦、官埭、下蓬三个公社及岐山公社的月浦、上岐、中岐、下岐、铁西等大队划归澄海县。至一九七四年,鮀浦、官埭、下蓬、岐山四个公社又划入汕头市郊。从而形成今天县辖之规模,现有面积四百零三平方公里,人口六十四万。澄海县建国初期属于潮汕专区,后属东江专区和粤东行署、汕头专区。现属汕头市。

❖樟林古港与红头船

樟林是汕头未开埠之前与海外贸易的一个古港口。早在明代澄海置县前,樟林便是饶平县属五个集镇之一。至清代康熙年间,这个地方已逐渐形成为一个海运集散地,海舶出入颇多,被称为樟林港或樟林埠。

樟林港原是“通洋总汇之地”(《澄海县志》)清嘉庆年间在樟林建立的“风伯庙”碑记,也说它是“河海交会之墟”,它虽然只是一个河港,却有深阔的港湾,按当年的航海条件和运输规模,是个十分合适港口。在汕头开辟商埠之前的一百年前后,樟林已成为名闻遐迩的粤东海区贸易移民口岸,它全盛时期的埠貌有“八街六社”之规模,后来还增辟新兴街。并在海船停泊的“南社港”,建有一排十八间货栈和一座天后圣母庙,供人祭拜。当地乡人称为“新宫”或“妈宫”,为早期华侨出国史留下一个印记。

提起樟林港,就会使人想起“红头船”,这是当时海上重要交通运输工具,它是一种高桅大型的中国式木结构大帆船,称为“商船”,又称“舶槽船”。因船头涂饰朱红色油,故称“红头船”,华侨老辈也有叫它“红头蛤板”的。每艘载重数十吨至二百余吨。我们的华侨先辈就乘坐这种船飘洋过海。据史料统计,一八二二年侨居暹罗的华侨有四千四百人,一八五八年达到一十五万人,其中百分之六十是从樟林港乘红头船出去的。这种船若遇风势不好,在海上飘浮一、二个月,安全毫无保障。澄海侨乡曾流传一句话“无可奈何炊甜粿”(作为船上干粮),包含着不得已才走这条路的意思。可见昔年“过洋”是苦难事,不少华侨先辈对此仍留下深刻印象。自身体开辟为商埠后,樟林港为汕头港所代替,用于海运贸易的木帆船也被洋轮所淘汰,出国华侨乘红头船“过番”的移民历史也换了新的一页。

❖制水患 治“泽国”

汕头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土特产

▲变电站夕景

“洲南村落临大海,洲北农舍半环河”。澄海地处韩江三角洲出海口,濒江临海,历史上常遭水患。《澄海县志》称:“澄泽国也”。过去堤围长年失修,低矮单薄,水利设施极差,一年四季,灾害频仍。“春旱、夏涝、秋潮、冬涸”是澄海灾害特点。自明嘉靖建县,即公元一五六三年至一九四九年这三百八十六年间,遭受洪水、台风、内涝、大旱等严重灾害有二百四十次。近百年来洪水决堤百多处,长达数万丈。堤围溃缺、庐舍荡然,田园失收,人民流落异乡的情景,老一辈的人仍记忆犹新。

三十多年来,人民政府为解除澄海历史性的洪、涝、旱、潮等灾害的威胁。从一九五零年起便兴利除害,通过请专家,访乡老,察地势,查水文,进行全面规划,综合治理。南断牛溪口,北截鲤鱼洲,西浚蓬洞道,东移沙坝头。把韩江支流十七道河归六河,同时,全面加固堤围,提高抗洪标高点以防洪患;此后又建成外砂、莲阳、动力三座大桥闸,使水陆运输畅通无阻,又可蓄淡拒咸灌溉田园以防旱灾;高标准建成了三十五公里长的石海堤,筑成“东海长城”以防潮灾;滨海沙滩营造防风林带,以抗风灾,制伏沙患。确保了田园农舍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
历年来全县建成的水利工程,多次抗击了水、旱、风、潮的侵袭。一九五五年战胜了韩江最低流量的罕见大旱,一九六零年与一九六四年战胜了超越辛亥年水位大洪峰。一九七九年以来两次遭受十至十一极台风和暴潮袭击,全线堤围安然屹立。变水害为水利,确保农业旱涝丰收。于一九五五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千斤县,此后连年又获得农业增产,使“泽国”变粮仓。

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,全面发展经济作物,已初步办起生柑、花生、糖蔗、蔬菜、三鸟等商品生产基地,城乡经济空前繁荣,人民安居乐业,如今到处讴歌:“水旱风潮可制伏,春苗秋禾竞争荣。昔日泪痕今何在,惟闻江头欢笑声”。

❖凤城今昔话沧桑

汕头特产_广东汕头好吃的特产_汕头土特产

▲《双凤献瑞》(纱丁)朱镇安作

凤城是澄海县城。(现为县政府和城关镇政府所在地)在明以前,属海阳县下外莆都。元朝时,处于海阳县海滨,称为“辟望村”。明代在这里设“辟望巡检司”,澄海建制时便择地于此,始建县衙。原城围面积零点六六平方公里,筑有城墙共长九百二十五点四丈,现已拆建为环城路。因城廓处于澄海腹地,背靠凤山岗(虎丘山),面向凤嶼,故称凤山城,简称“凤城”。

凤城自明建治以来就成为澄邑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但以前工业基础很薄弱,新中国成立后,大力发展地方工业。特别是近几年来实习对外开放政策,充分发挥澄海华侨众多的地方优势,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装配和引进技术、资金、设备等项目,先后已与几十家客商签订各种引进合同,承担来料加工装配的企业四十多个。一九八三年对外加工装配的产值已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百分之四十六。除巩固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外,近年来新兴的服装业,塑料工业设备齐全,工艺精湛,品种繁多,誉满海内外,深受客户欢迎。

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,城镇商业日趋繁荣。原凤城商业只集中于几百米长中山路,现已逐步扩建和向外开拓新街道。昔年环绕城廓古八景之一的“玉带飞虹”,如今已成为繁荣商业街,玉带河也构筑为地下水道。原凤城中山路“丁”字形中段,过去街窄人挤,交通常阻,现经拓宽街道之后,新建成六层楼的凤城贸易中心,与澄海商场,贸易货栈,百货公司等毗邻,这里商品琳琅满目、顾客盈门,成为新的商业市区。

一九八三年新建环城大道时,凤城原有的东、西、南、北门的路段都延伸几百米长,辟成新的工商业大道。近几年新建的华侨书院,华侨中学,华侨友谊商店,华侨旅行社,分别建于大道南端或北侧,使市容焕然一新。另外,还增设四个贸易市场。摊档云集,佳果蔬菜,四季常早,鱼鲜盈市,品类繁多。还有澄海传统食品和各类土特产,任人选购。同时,开设一批小型餐店供应各式潮州名菜和新鲜海味,到来凤城观光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,总要找点土特产,品尝一番家乡风味,爰引乡思。

现在,城镇建设也出现可喜变化。过去的环城马路,如今已铺成宽阔畅达的水泥面大道,被称为新的“玉带环城”。昔日从“水关亭”至“八角楼”一带荒沟田洋和低矮平房,如今已建成职工居民新村和商业网点或办公大楼,建筑面积达到几万平方米。住宅楼宇、拔地矗立,鳞次栉比,大道两旁植树绿化,家家户户阳台上都有花盆摆设,为环城增添秀色。

近几年来,城镇文化福利设施也逐步扩建,先后重修和建起澄海公园、“工人文化宫”、“田径运动场”、“游泳池”,并筹建“儿童乐园”、“老年人之家”等一批文化、体育的福利设施。逐步把凤城建成贸易、文化、旅游之城。

❖邹鲁遗风代有相传

澄海是潮汕的文化之乡。未置县以前,隶属海、揭、饶三邑,有较久远的文化历史传统,明建县之后,更是人文绵延。有“海滨邹鲁”之称。《澄海县志》载:“澄虽僻在海隅,贤哲之生,代有其人”。又云“设县以后,人材蔚起,尤有海滨邹鲁遗风”。

远在明、清年代,澄海县便有唐伯元(万历二年甲戌科进士,官至南京吏部郎中),陈元勋(万历壬辰科进士、官至户部主事);陈春英(康熙癸巳科进士、官至翰林院检讨);陈先声(雍正丁未科进士,授抚阳县令)等一批文人学士共四百八十五人。现代有全国著名学者杜国庠、黄际遇,著名美术教育家王远勃,著名版画家陈普之,岭东书法家、教育家王鼎新,全国著名散文家林觉夫(秦牧),戏剧家侯枫,民间文学家林山,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、洪妙等,近年来还涌现了一批国画家、雕塑家、版画家。澄海美术在省内外引人瞩目,被誉为“版画之乡”。

“国家诞兴,文教首重”(《澄海县志》)。澄海建县翌年即兴建县学宫,“嗣后屡有增修,规模略备”。“学宫之外,复有书院,书院之外,又设义塾,自城迄乡,沨沨乎弦歌之声相闻矣”(《澄海县志》)。明、清陆续兴办的有冯公祠义塾等十多处。公元一九一五年五月,创办澄海中学,而后又陆续兴办苏湾、隆都、苏北中学等。

三十多年来,在人民政府的重视关怀下,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。尤其近年来爱国侨胞和港澳同胞,热心兴学育才,使我县教育事业又有了一个新的飞跃。同时,先后兴办文化馆、博物馆、图书馆和潮剧团。成立文学艺界联合会,涌现了一批文学、戏剧、曲艺、音乐、舞蹈、灯谜、美术、书法、摄影等艺术人材,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。

历史在前进,事业在发展。澄海人民正在“四化”建设中迈出新步伐,同心同德,把我县建设成为美好、富饶的新侨乡。(撰文:陈由亮、蔡英豪、郑虎、蔡锐深、杨景文、周镇昌、蔡健深)

-完-
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下载 点击查看详情
站 长 微 信: Lgxmw66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