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醉明月
唐诗中咏月是一绝,有人写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。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借月亮抒发对故乡的思念;有人写“愿我如星君如月,夜夜流光相皎洁”与月亮共诉两情相悦;有人写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融月亮入隐逸之境。
全唐诗共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,写月的就有五千三百七十七首,占百分之十一,可见唐人对月亮当真是歌咏不绝。
而有一位奇人,一篇《春江花月夜》,将咏月的起点无限拔高。不巧了,他生于初唐,这一篇诗压在了后世一众久负盛名的诗人头上。
纵使,王勃英才绝伦,太白仙才纵横,长吉鬼才盖世,东坡全才天赐。所写咏月之诗终究越不过这首。而这位奇人。正是号称“孤篇横绝,竟为大家”的张若虚。
后世惊叹“孤篇盖全唐”,虽说没有这么夸张,倒也是能看出世人对张若虚的认可以及对《春江花月夜》的钟爱。
01、寂寞生前身后
写出千古咏月诗这样奇诗的诗人,应当才名远扬吧,但是现实并非如此。
张若虚出生在繁华的扬州,自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来,扬州成了南方繁华的代名词。
就是这样的繁华之地,养出了低调内敛、才华横溢的张若虚。也正因为低调内敛,所以他的声名不曾在生前远扬,也不曾在身后流传青史千年。
所以,我在扬州初唐历史游读,却难以在泛黄发脆的书页中,见到描写张若虚的只言片语。
我在扬州城中,大运河畔,细细寻觅,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终究是虚无。
少年、青年、盛年、老年,落寞、孤寂,才名如何?功绩如何?一笔盖过,不曾多费笔墨。
唯一清晰的记载,竟是在《旧唐书·贺知章传》中见到的。要知道贺知章,可是与张若虚齐名啊。
他们与张旭、包融并称吴中四士。然而与他齐名吴中四士的另外三人,才名早现,张若虚与之比,实在太过平平无奇,他比不得贺知章太子太傅的畅达官运,比不得张旭潇洒的草圣之名,这两位在生前生后都享受着世人仰望的目光。
公元730年,一个惆怅凄凉夜,他独自一人离开了人世间,无人挂念,此后数十年,世人不曾铭记,来去皆无名无迹。
02、世人终于偏爱。
张若虚百年之后,唐文宗时期,终于有人极度重视了才华横溢的张若虚,自此,他盛名一时。天下之人想知道这位天才生平事迹,却很难再挖出他的一丝一毫于世上存留过的痕迹。
他们不甘这样的天才,遭遇竟平平无奇。于是,他们为《春江花月夜》,拟造了一个唯美的背景,为张若虚的生平添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。
他们说,张若虚27岁时,游荡在长安,于上元节明月桥边,偶遇了一位大家闺秀,名叫辛夷宫体诗,万家灯火之下,才子佳人, 两相对望,各生情愫。
然而天不遂人愿,鬼差不小心将张若虚当成将死之人,拘来了地狱。上一秒花前月下,下一秒生死相隔。
阎王自知抓错人,只好劝说张若虚转世投胎。然而张若虚念及辛夷,苦苦哀求,不愿如此。
直到50多年后,得道成仙的曹娥听说了这段故事,感动于他们的爱情凄惨 ,于是 ,帮助张若虚起死还生。
而此时,辛夷已经60多岁,物是人非,沧海桑田,两人泪眼相看,再回不到当年,月色朦胧之中,张若虚提笔而道:
白云一片去悠悠,清风浦上不胜愁。
谁家今夜扁舟子,何处相思明月楼?
潸然泪下,终成《春江花月夜》。
就是这样,世人以为如此的传说才配得上惊才艳艳的张若虚。
03、物是人非,拨云见月。
而张若虚,尽管唐文宗时期,他以文辞俊秀响彻长安,但历史终究埋没了一切。唐宋元明清,五个朝代,对于他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并没有很看重的研读。
于是,他和《春江花月夜》在历史长河的角落中,静待了千年,世人才发现了这枚珠玉真正的光彩。
直到晚清民国,他和他的诗终于彻底走进世人的视野,晚清王闿运说在宫体诗中胜赞“孤篇横绝,竟为大家”,闻一多说它是“诗中的诗,顶峰上的顶峰”。至此,《春江花月夜》才被推上了崇高的地位,他也在唐诗诗坛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结语
现如今,斯人已逝,千年流转。我们再难在史书浩荡中寻找他的一丝文采,一丝神韵。
我们无法看到,张若虚生前,仅仅只是衮州兵曹时,不能实现济苍生,安黎民,使得海县一清的宏图大志时,是如何踌躇。亦不能想到他于江水滔滔、明月清清的无边盛景之下,是如何一思一念,揭示人生哲理。
但他的《春江花月夜》却一字一句敲打在我们的心尖,虽千年沧桑变换,时光变迁,但我们依旧透过了这篇诗句,看到了,千年前张若虚的低调内敛与才华横溢之下的哲思智慧。
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。
人生代代无穷已宫体诗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———END———
限 时 特 惠: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,一年会员只需98元,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
站 长 微 信: Lgxmw666